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四大名山佛教圣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你知道是哪四大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18 14:31:06    

第一:峨眉山(四川乐山市)

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支脉,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千米,面积约110平方千米。主要山峰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最高,海拔3099米。

峨眉山主体的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峨眉山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武术、山茶文化在峨眉山蓬勃发展,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诗篇;1996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震旦纪中后期至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中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

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中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

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在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峨眉山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

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形成如今之峨眉山。



第二:普陀山(浙江舟山市)

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普陀山岛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口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岛呈不规则菱形,南北长约6.7千米,东西宽约2.3千米,最宽处4.3千米,面积11.82平方千米。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86.3米。

普陀山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属典型低山丘陵区,全山可划为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积地貌、海蚀地貌四类。普陀山是浙江沿海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滨海植物区系发达,植物种类繁多,野生畜类生存环境差,种类数量少。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山开放有寺院共四十多座,最大的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和宝陀讲寺。最大的地标是总高33米的南海观音大佛。普陀山四面环海,被誉为“第一人间清静地”。


舟山群岛属华夏古陆一部分,古生代以来,长期处于隆起,至中生代受燕山运动后期影响,发生一系列北北东向、北西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形成地垒、地堑式断块升降,构成舟山群岛雒形。普陀山深受舟山群岛构造控制。舟山群岛属天台山脉向东北延伸部分,自第四纪以来,受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和新构造运动影响,普陀山与大陆几度发生联合和分离的变化。

早更新世(距今180万年)鄱阳冰期,大陆海岸线外移,普陀山与大陆相连。之后,发生过到鄱阳冰期—大姑间冰期的海浸、大姑冰期和大姑—庐山间冰期的海浸。影响较大的是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万年前)庐山冰期之后,地球上气候变暖,一次规模较大的星轮虫海浸,浙江沿海深受影响,普陀山与大陆分离。4万年前,继之又发生规模更大海假轮虫海浸,普陀山之梅岑、白华、金沙、青鼓垒、龙头等主要山头受之海浸或海蚀。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距今2.5万年前)气候又转冷,发生大理冰期,海平面下降130—160米,海岸线至少在现代海岸300—400千米之外,普陀山又和大陆相连。全新世早期(距今8538年±120年),沿海又遭最大一次卷转虫海侵,入北母岸10—20千米处,普陀山最终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现存普陀山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都是与大陆分离后由海洋作用形成的最年轻地貌现象。

中生代上侏罗中后期,浙闽东部是个庞大火山群,发生过海震,地心岩浆喷发和侵入,普陀山全岛几乎都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一旋回全盛期喷发物—流纹质熔结凝花岗岩覆盖。长年受海潮冲刷,风涛拍击,海生物腐蚀和岩壁升高或崩塌,造就普陀山特有的地质结构。



第三:九华山(安徽池州市)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由11大景区组成。

九华山风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山峰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中国安徽省青阳县境内,距青阳县城20公里,距长江南岸贵池区约60公里,南望黄山,北瞰长江,东监太平湖,方圆120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一百一十七度八分,北纬三十度五分。

九华山体位于皖南断块隆起的中心部位,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受构造、岩性等影响,形成了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泉流交织其中的独特地貌景观。由于其隆起幅度自核心部位向周围逐渐减小,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千姿百态、高低参差的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等组成。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



第四:五台山(山西忻州市)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东北部,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五台山位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方圆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峰,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称作五台。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


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现存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以山地为主,为土石山区,山峦绵亘,沟壑纵横,地形极为复杂。全境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其地形大致可分为:山区(约占总面积的13%)、丘陵(约占总面积的10%)。其最高峰北台顶海拔3061米,最低处清水河与滹沱河交汇处——坪上村,海拔624米,相对高差达2434米。

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差不多。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10度之间。夏季平均温度13.7℃,冬季平均温度零下10.7℃。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8℃,最高气温为30℃。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