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滑铁卢是什么意思(滑铁卢战役,四天改变欧洲历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4 08:16:16    

我读《滑铁卢》,第一是想在12岁的儿子读之前先了解这本书;第二是想了解这场影响了整个欧洲历史的战役;第三,想了解拿破仑,毕竟是这一场战役,让这个武力值超高的男人陨落的。

我对欧洲历史的了解其实很少。

对于欧洲,我有印象的是文艺复兴,是各国艺术,是旅游胜地。

对于历史,作为中国人,对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都是刻骨铭心的。

对于滑铁卢战役,我只熟悉“滑铁卢”这三个字在中文中的象征和引申含义——意味着重大的失误和失败。

拿着这本由畅销书作者蒂姆·克莱顿(Tim Clayton)所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滑铁卢》,厚厚的,51.8万字,我其实是有点头大的,我不知道我会用多长时间才能把这些文字读完,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来达到我期望的目的。

《滑铁卢》


作者蒂姆·克莱顿显然是考虑到我这样的知之甚少的读者受众的,所以很清晰的在序言中就做了这场战役的前期铺叙:1815 年 6 月 15 — 18 日,法军和反法联军在布鲁塞尔附近进行了 3 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斗。这四天,决定了欧洲的命运,至此拿破仑的“百日王朝”陨落,皇帝从此退出政治舞台,而在欧洲多国联军维持下,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重登法兰西王座,不过复辟的波旁王朝并没有受到普遍的欢迎。一头雄狮的倒下,换来英国后来持续百年的称雄……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备战、入侵尼德兰和滑铁卢之战。

备战部分交代了1815年2月26日由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开始的“百日王朝”这段历史。对比于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八的统治,显然皇帝拿破仑更受到国民的拥戴,所以当惊慌失措的英国特派员两天后向最近的港口发出警告时,皇帝已经在戛纳附近的海岸登陆,并且受到了当地市长的接待和安顿,这支共计1026人的远征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向巴黎进军,所到之处皆受到人民的欢迎,大量的士兵和队伍加入了皇帝的军队编制,不到一个月时间,由一千人的军队迅速演变成了21万人的欧洲最强军队。

拿破仑


这是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才能完成的壮举,他的对面,是人数大大多于他的各国联军,他的对手是之前从未和他正面对战过却也从未战败过的威灵顿。

6月以前,法军和各国联军均在进行各自的战前准备,调集兵力,进行编制和磨合整顿,然而,显然时间是不够的。

在《滑铁卢》的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和紧张的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时代欧洲人的习惯,部队持续供应的酒水,没有停止过的舞会社交,以及与各个部队同进出的家属以及商人等等。

不懂军事,也不太了解历史的我,对于紧张备战中还存在大量的这样生活状态,是目瞪口呆的,看多了现代的战争介绍,我以为战争就应该都是各自紧张,军纪严明的,居然这个时期的战争是这样的,感觉浮夸又无稽。

回到书里,习惯集中兵力重拳出击的拿破仑,决定悄悄入侵尼德兰,这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关于普军和法军的大篇幅细节描写,包括队形,战备,军事安排都有,很详细,但是无疑拿破仑和普军双方都未曾做好十足的准备。

集合


拿破仑熟悉的高级将领都不在,而这导致了后面的失败,这是历史上至始至终的用人失误;除了用人失误,还有通讯问题,习惯了现代化通讯沟通的我们,再看那个邮政服务尚属新鲜事物的时代,“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所以,那个时代的战争真的很艰苦啊!

而普军这边,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比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普军还存在一个相互支撑和信赖的问题,国与国之间各国联军是否能够完全信任?在战场上,不熟悉的联军们是否能够面对生死不撤退,同时打好配合?

从书的第二个部分开始,作者通过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从1815年6月15日凌晨2点30分开始到6月19日早晨,用了60个章节来详细的多角度评估滑铁卢战役这一传奇,揭示整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以便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同时致力于阐述各方观点,从法国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以及英国人的角度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全景图,由此尽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国军队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记述。

滑铁卢战役


我喜欢这样的记述方式,详细又尽可能的真实,对于历史,我们都知道,是由胜利方谱写的,所以,除了真的亲临现场——当然这个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后来的人是鲜少能够知道历史的真实样貌的,所以历史上对于滑铁卢这场战役才存在着那么多数不过来的版本。很幸运,我想了解滑铁卢的时候,拿到的这本版本,就给了我这种真实和详实的踏实感,多方的角色记述,冷静克制的评说,就算不小心带了点个人情感,也相对于关于这场战役的其他人的回忆式的追述版更有可信度。

战争是残酷的,滑铁卢战役持续的4天时间里,那些遭遇了战役的军士们,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在行军中遭遇的挫折,暴雨,泥泞,饥饿,劫掠……

我承认我有时会对着书中的描写场面笑起来,脑海里浮现出这些画面:

普军各国的奇装异服——头上装饰的羽毛(战场上也不能去掉的装饰?这是多夸张的累赘呀!);

田野中的行军途中(军人走在高高的黑麦地里,帽子上的黄色羽毛,像田野里盛开的一朵朵小雏菊……);

滑铁卢战役遗址


法军开战了而威灵顿还和几乎大部分高级军官们在参加名媛的舞会(社交多重要呀!以至于有军官穿着舞会礼服赶去了战场);

通讯不力(不论是威灵顿还是拿破仑,都存在自己做了战略部署,却迟迟不能被下属接收到,错失了太多战机……)

一片混乱(仆人找不到了,补给找不到了,行军路上被逃难的百姓和逃跑的士兵们扔掉的马车堵住了,甚至军火后备都找不到了……)

我不懂军事,也不是军迷,可是军贵神速,战场瞬息万变这些基本的是了解的,几十万人的战争,历史的原因当然存在,可是这么仓促的战役,当主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时,谁的援军先到,谁就获胜,威灵顿的盟军遵守了承诺率先赶到,而拿破仑的主帅居然对于身边不远持续了那么久的炮火声充耳不闻,一意孤行的继续追击不见踪影的普军以至于延误了战机最终导致拿破仑战败。想起岳飞那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随机应变呀,在什么时候都是用得上的,死脑筋最终葬送的是整个拿破仑王朝。

战争太残酷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劫掠,当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时候,是他们的习惯使然。拿破仑时代征战时洗劫了各国艺术品齐聚卢浮宫,在战争中的军士们习惯性的洗劫所有作为他们的酬劳,“像蝗虫”一样,所到之处,片甲不留。而拿破仑战败后,卢浮宫也归还了部分藏品给各国,这就是一个循环,战争的实际本质,就是倚强凌弱,落后就要挨打。

反观现在的中国,不主战,也不怕战!这就是国家的强大,这更是民族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