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名震江湖,在中国火锅餐饮市场上,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重庆人爱吃火锅是有其历史缘由的,重庆面朝大江背靠大山。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毕竟没有平原耕地,山路艰难。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资随水路而来,也有大量的物资要顺流而下。卸船上货,码头上干体力活的人自然不在少数。这种豪爽耿直的码头文化与传统的农耕文化多有不同,自然也造就了这个城市不一样的饮食风情。
好的牛羊肉被船运走了,那些不值钱的内脏就被无情地抛弃在码头上,怎么办呢?码头上的劳工们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其实是因为经济困难)把内脏捡回家,架起铁锅。放上辣椒,花椒和盐,经过咕嘟咕嘟煮熟。一家人吃的乐不思蜀,毕竟“狼多肉少”啊。后来,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铁锅用几块铁皮隔成八个格子,这下就都有份了。不过,这在当时并不叫火锅。而是被称为“水八块”,至于怎么演变成为九宫格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八个格子太难制作了!
由这种饮食风格酿造出了初始的重庆九宫格火锅,据传,人们之所以将火锅分为九格。早的缘故是为了好算账,当时在两江会流的朝天门码头。小贩们把一个锅分成了九格以便不同的食客食用,顾客想吃哪格就哪格。吃完后按照格子数算钱,便宜实惠。
说起重庆老火锅的九宫格锅,往往会给人高大上的感觉。这原本就只是在锅里加上了一个井字形的隔栅而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市中区也就仅有几家火锅店。那个时代物资紧张,喜欢吃火锅的人会点上两三个品种。在靠近自己面前的格子里涮涮,然后吃上一大碗甑子饭。过一过麻辣瘾。
为什么重庆老火锅要保留九宫格?这里面还有一个奥秘,重庆火锅分为涮菜和煨菜。毛肚、鸭肠、黄喉、鱼片是要大火猛涮。夹在筷子上,在旺火中间那一格。飘荡三五下,蘸蘸油碟迅速吃进嘴里。追求的就是一种麻辣滚烫脆韧嫩的口感,鳝鱼、猪血、鸭血、猪脑、红苕粉、鱿鱼、老肉片、肉丸、酥肉、黄豆芽、木耳海带、鲜蘑菇……是需要分别放在不同的格中,慢慢煨熟才能吃。
九宫格把火锅分为三个层次,不同的格子代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牛油浓度。中心格上下翻滚适合烫,十字格中火慢开适合煮。四角格文火细磨适合焖,不同的食材切成不同的厚度、形状,或片、或块、或条,用不同的方式煮制。然后获得不同的口感,这就是重庆九宫格火锅的奥秘,也是重庆火锅的烹饪方式。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涌现了万元户阶层。吃火锅的人多了,自然火锅店也兴盛了起来。那个时候的火锅极其便宜,被称之为三拖一。荤菜3元1盘,蔬菜1元1盘。一张八仙桌,四面坐着的都是陌生人,每人面前两道格,点了菜就在自己面前的格子里涮。中间的那一格,火力旺。汤底老是咕嘟咕嘟的冒着泡,但却是不做涮菜使用的,是保证每格汤底的动力源泉,海椒、花椒、香料都在这一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