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童眼中的“美”——简单纯粹,直接坦荡
孩童眼中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最直接的。的确也是这样。
公园里的一朵小雏菊,淡淡的金黄透着些许粉嫩的牙白,他们不会因为雏菊的个头小或者颜色没有边上玫瑰鲜艳而觉得小雏菊没有玫瑰美;他们会把眼中的美大胆的表现出来,有的用画笔,有的直接大声说出来。
美,或许在他们眼里,就是第一时间跳出来的感觉。
感觉对了,就是美。
简单纯粹,直接坦荡(图来源于网络))
02. 少年时期的“美”——开始有对比
再大些,就开始渐渐对“美”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说是“开始有了对比”,笔者认为不如说是渐渐开始有了对“美与丑”的观念建立。
老师会问少年们:“在你们眼里,美是什么?”
有少年就会回答道:“上课认真听讲,会帮助他人,不说脏话,爱护小动物就是美的。”
老师追问,“那上课不认真听讲,跟别人打架,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这美不美啊?”
少年争先恐后的回答:“当然不美啦!是丑!丑恶的行为!”
“美”与“丑”在这个时期就慢慢根植在少年的心里。会对“美”不光仅仅停留在直面上,而是开始对美有了更深的了解,加入了自己感悟。
“美”或许已经慢慢从“美食”“美物”一种单纯的定义,渐渐关联到“善”,对人的行为、思想、言论符合规范的一种赞同。
开始有了对比
03 成年时期的“美”——成长与蜕变
成年人心中的美,很多人说是复杂的。蜕于幼年时的简单纯粹,更多的是心灵上和眼光上的成长。可能会到了俗话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有时,眼里的“美”是要经过心进行“过滤”,好的沉淀下来的是“美”的,眼里的“美”或许并不是表面那样。
就像一个人外表光鲜亮丽,但背地里搞得是一些扰乱社会发展的事情,那这便不是“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就是各个民族自己,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美”或许是一种舒服的感受,或许是一种思想上的赞同。
看得多了,见识多了,有时美并不是要完美无缺的,破碎的也很美。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圆明园那让人揪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断壁残垣,它的破碎,它的亘古不变的真实,伴随着那痛心的历史,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林黛玉破碎的美,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
你心中对“美”的定义是什么?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其实,笔者会觉得,关于美,不同人对不同事,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不同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