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1 08:01:35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抵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虽然试图改变封建统治的“戊戌变法”夭折了,但“戊戌六君子”的革命精神却鼓舞了更多的后来者前仆后继。

  戊戌变法涉及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科举制度等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方面较之封建社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亡斗争最后还是失败了,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了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资产阶级不敢也不希望彻底的推翻封建主义,而企图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也不敢提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而幻想帝国主义帮助他们在封建的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个致命的弱点也决定了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艰难时刻,维新派试图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第二、封建守旧派势力强大

  当时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康有为和梁启超师生雕塑。

  第三、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第四、维新派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

  维新派没有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农民起义给封建统治以及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强烈震撼中得到任何启示,他们同样没有意识到先进的思想一旦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所能显现的巨大力量。

  维新派严重地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而且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还有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只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所以,变法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总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