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柏拉图——培养“哲学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6 09:46:20    

西方有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叫怀特海,他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西方两千年来的哲学,都只是柏拉图的注脚。”

“注脚”,就是指用来解释和说明的文字。怀特海的意思是说,在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只不过是在不断努力解释柏拉图的哲学而已,可见柏拉图的影响之大。

不管怀特海的这句话有没有夸张,但柏拉图确实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对整个西方的思想史影响非常大。

但是,他一开始并不想学哲学。

1

柏拉图很幸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古代雅典君主的后代,妈妈也出身名门贵族。虽然生父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但继父让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柏拉图擅长文学创作,而且多才多艺,放到现在,我们都可以称他为“宝藏男孩”了。

柏拉图生活的年代刚好是古希腊戏剧的鼎盛时期,所以他经常去剧院,久而久之,自己也开始尝试创作了一些诗歌。柏拉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仅是个文艺青年,还是个运动健将,有一点就足以证明:

“柏拉图”其实并不是他的真名,他原来叫阿里斯托克勒,“柏拉图”这个名字是他的体育老师给他起的外号,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宽广”的意思。据说柏拉图有着宽宽的肩膀。

你能想象吗?柏拉图其实是一个“肌肉男”,擅长各种运动,还是个摔跤比赛的好手。

柏拉图的人生轨迹,在他21岁那年发生了一个重要转折。

那一年,他听了一个人的演讲,然后就彻底折服于这个人的魅力了。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

听完演讲后,柏拉图回到家里,烧掉了自己创作的所有诗歌,断了自己做文学家的念头,决定从此开始学习哲学,要成为一名哲学家。从那以后,他就成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并喝下毒酒的那一年,柏拉图29岁。他目睹了整个过程,这对他打击非常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震惊于那些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的人的愚蠢。

柏拉图曾说过,在这个时代我们知道的所有人中间,苏格拉底是最勇敢、最聪明、最正直的。

柏拉图感到雅典的政治出了问题,对这里感到很失望,但他又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好的。于是他离开雅典,到各地游历了十几年。然而,他发现别的地方的政治并不比雅典好,其他地方的法律也是一团糟,他不但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因为得罪了西西里的执政者而差点丢了性命。于是柏拉图就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只有让哲学家来统治城邦,或者让掌权者成为哲学家,国家才有出路。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国王,应该是哲学王。

2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哲学王”呢?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把广场作为自己教学的场所,而柏拉图决定更进一步——他打算建一所真正的大学!

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买了一块土地,创建了一所综合性的学校。因为这座校园建在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卡德米神庙旁,所以他就把这座学校称为“阿卡德米学园”。

西方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就这样成立了。

阿卡德米学园里的设施非常完备,有教室、报告厅、健身房,还有一个祭拜缪斯的神社——缪斯是希腊神话里掌管艺术的九个女神。希腊的优秀青年们都被这个学园吸引了,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学习,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甚至有人在这里待了一辈子。

这所由柏拉图创办的学校一直存在了九百多年。九百多年相当于什么概念?大概相当于北宋末年一直到现在的时间跨度。由于阿卡德米学园在西方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阿卡德米”(academy)这个单词在英语中就成了“学术机构”的意思。

柏拉图创建阿卡德米学园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培养一批既懂得自然科学和哲学又能治理国家的人才,也就是想培养他所说的“哲学王”。

为了解释清楚自己要培养“哲学王”的意义,柏拉图做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3

柏拉图把这个称为“洞穴比喻”: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洞穴,人类就像是一群被关在这个洞穴里的囚犯。

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一群人被关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山洞里,太阳光照不到里面。山洞里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外面,可是里面的囚犯都不知道小路的存在。这些囚犯从来没有出过山洞,他们的身体被铁链锁住了,一动也不能动,所以只能面对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有一堵矮墙,墙的后面有一个火堆,有另外一些人手上举着各种物体在矮墙和火堆之间走来走去,物体的影子投射在囚犯面前的墙壁上。那些囚犯每天只能看到这些影子,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突然有一天,一个囚犯挣脱铁链子,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矮墙和火堆。他非常吃惊,不一会儿他想明白了:原来他们一直以为的世界只是物体在火光前的影子!

于是,这个人偷偷地逃出了洞穴,他看到了太阳,看到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他这才明白,自己过去一直被束缚在洞穴中,所以被影子迷惑了。他打算让洞穴里的伙伴也明白真相,于是冒着危险回到了洞中,跟他的同伴说:

“这里只能看到虚幻的影子!跟我出去吧,我带你们看看太阳和真实的世界!”

可是,其他囚犯并不相信他,他们认为他只是一个讨人嫌的疯子,甚至有人叫嚷着要打死他——因为这个家伙胆敢说他们的世界是虚假的!

看完这个比喻,有一个问题:

在这个比喻里,逃出洞穴又返回想告诉同伴真相的人,你觉得是谁?

可以想想,讲这个比喻的人是谁?他最敬佩的是谁?

没错,柏拉图这个比喻里说的这个人,正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既然确定那个逃跑又回来劝说同伴的人是苏格拉底,那么这个比喻就很容易理解了: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时候需要一个看穿真相又能把真相告诉大家的人出现。哲学家发现了世界的真相,但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探求真理,他还应该参与国家的管理,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和眼界——就像逃出洞穴的那个人。他其实完全可以在五彩斑斓的大地上拥抱真实的世界,不用再回到阴暗的洞穴里面对着那些虚幻的影子了,但他最终决定回去解救同伴,带领他们走出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

哪怕他不被理解,被同伴唾骂、羞辱,乃至失去生命。

柏拉图目睹了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的经过,这对他思考哲人与民众的分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柏拉图说:

“哲学家必须成为国王或国王必须成为哲学家,世界才会有和平。”

所以他开办学园,要培养思想上健全的人,并鼓励学生们离开学校后参与到社会管理事务中去。

事实上,柏拉图所说的“哲学王”,跟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内圣外王”颇有点相似之处。

中国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知识分子不仅要向“圣人”的境界靠拢,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推行“王道”。不过,中国古代哲人的立足点是“内圣”,意思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的首要使命是探求世界的真理。

那么,和之前的那些哲学家一样,柏拉图本人对世界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4

让我们再回到“洞穴比喻”。

刚才我们说,比喻里的这些囚犯是无知的,他们整天只看到影子,于是就把影子当成真实的世界,但实际上映出这些影子的物体才是真实的。

你是怎样理解柏拉图说的这段的?其实,柏拉图想借此告诉人们: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我们必须寻找它背后的“理念”世界。我们看到的树木、苹果,我们谈论的正义、善良,这些东西背后都有对应的“理念”——就像洞穴里那些真实的物体,“理念”才是真实的。

“影子”有时候会消失,有时候会变形,但形成影子的那个东西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具体事物会变化,但“理念”是永恒的。

举个例子:你吃掉一个苹果,这个具体的苹果消失了,但是“苹果”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又比方说,这个世界上可能会有人误解正义,甚至会去做不正义的事,但“正义”的理念并不会因此有所变化。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对各种“理念”的模仿,万物都努力去实现自己对应的那个“理念”。

一棵小树苗为什么会长成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因为有“树”的理念。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都知道正义?因为有“正义”的理念。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具体事物只是对理念的模仿,它们是不完美的。而理念是完美的:工匠能造出桌子来,是因为他们头脑中有“桌子”的理念,但现实中的桌子多少都是有点不完美的。

还记得我们在毕达哥拉斯那一章里举过的一个例子吗?你能想象一个完美的圆,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画出一个完美的圆——用柏拉图的话来讲,就是“你头脑中有一个关于‘圆’的理念,而生活中所有的圆都是对这个理念的模仿”!

可能有人要问一个问题:

既然生活中没有一个完美的圆,那么我们的头脑中为什么会有完美的圆的“理念”呢?

5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圆,比如圆的盘子、圆的车轮、圆的糕点……这些圆都不是完美的圆,那这个人不可能通过观察生活而形成圆的“理念”。既然理念不是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那会从哪里得到呢?

柏拉图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理念是人在出生之前就知道的!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前曾经看到过理念世界——这有一点“前世”的概念——但人在降生之后把理念世界的见闻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人在世上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理念的“回忆”过程。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事物的背后都有它的理念,理念是永恒的、完美的,理念是人先天具有的东西。

他的这个观点,被后人总结为“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哲学家。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观点和理念还有很多,涉及政治、经济、教育、体育、爱情等各个方面。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写出来讨论,恐怕用十章都未必能说得完他的思想。

所以,在这一章,我们只是先初步介绍一下他的主要思想和生平,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搜索,进一步了解他。

柏拉图曾说过一句话:

“哲学起源于好奇。”

如果这个章节乃至这本书引起了你对古希腊哲学家和他们一些观点的好奇,还能再进一步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和书籍,那对创作这本书的我们来说,就是最欣慰的事了。

人物卡:柏拉图

柏拉图堪称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对整个西方的思想史影响非常大。他“文武双全”,后来受了苏格拉底的影响决定成为一名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