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古诗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表示古人衣服的名词,例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等等。这些衣服是什么样的呢?又有什么讲究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属皆从衣。”
其古字形像上衣,最上端是衣领,两侧开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上衣的下摆。本义即上衣(下衣叫裳)。这是衣的狭义。衣的广义指一切蔽体的衣物,即衣服的总称。
接下来的图文,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介绍。这一章我们先讲“帽子”。
我们现在头上戴的帽子古称头衣,古人的头衣主要有帽、冠、冕、弁、帻、幞头等。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此句中的“务”读为mào,就是帽的意思。那是什么模样呢?在《说文解字》中,冃(mào)是小孩和蛮夷的头衣,冃就是古帽字,大概样子我们可以从冃的古字形中一窥。值得注意的是,魏晋以前汉人所戴的帽子是便帽,不是正式的头衣,大约到唐代才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描写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脱帽好像没有礼貌,而戴帽就有礼貌,与现在正好相反。
古代玉人头上的冠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才能戴的头衣,《说文》:“冠,絭(juàn)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古人留长发,用发簪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
人物驭龙图摹本 战国•楚 人物头上戴着高冠长缨
古代的冠不止一种,质地和颜色也不尽相同。最早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宽,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秦汉以后,冠梁不断加宽,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名目和形制也就更加复杂了。
坐步辇穿冕服的汉成帝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冕,通常是黑色的,是古代最尊贵的头衣。最初是天子和诸侯在祭祀时戴冕,“冠冕堂皇”即由此而来,所以后来“冠冕”又可作为仕宦的代称,亦可比喻“居于首位”。
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板,叫做綖,下面戴在头上。綖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liú)。最开始天子和诸侯都可戴冕,天子冕有十二旒(有说前后各十二旒),诸侯以下等差递减。后来只有皇帝可以戴冕,所以后来皇帝又有“冕旒”一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biàn)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和皮弁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爵弁据称是没有旒的冕。皮弁则是用白鹿皮做的,顶尖,和瓜皮帽有些相似。皮弁的各个缝合处常缀有成行的闪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如星星一般(《诗经∙卫风∙淇奥》:“会弁如星。”)
庶人的头衣就简陋多了,一是他们没有财力置买冠弁,二是统治阶级没有赋予他们戴冠弁的权利(《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可见庶人只能戴头巾。《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于头。”可见庶人的巾应该是劳动时擦汗的布,当作帽子裹在头上,方便而实用。
帻(zé),就是包发的巾。蔡邕《独断》:“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庶人的帻是黑色或者青色的,庶人既不许戴冠,只许戴巾帻,所以秦称人民为黔(qián)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
秦陵兵马俑出土的陶俑的帻和冠
除了庶人,文武百官也戴帻,只是要与冠配在一起用,单戴帻往往是家居时候。先秦时帻只是武士的头箍,系在前额防止头发披散挡住视线妨碍战事。之后演变为较宽并缠裹住头。汉前称帻,汉后由于种类增加而称某某帻。照今看来,汉后的帻实为巾的一种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