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欧洲小国波兰,为何如此仇恨俄罗斯?解读两国的恩怨情仇

4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30 17:16:30    

除了乌克兰,世界上还有几个国家对俄罗斯充满仇恨,其中最苦大仇深的当属波兰,同是斯拉夫人的后裔,算是同宗同源。甚至在俄乌战争中力挺乌克兰,只要是针对大鹅,立马就来劲。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波兰被三次瓜分美国的血泪史。

一,俄波仇恨起源

俄罗斯在10世纪形成国家,位于今天的乌克兰基辅地区。波兰比他早一点,9世纪时在格涅兹诺形成国家。在这个时期,两国还是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到了1132年,历时250年的基辅罗斯瓦解。当时的俄国出现了15个独立公国,形势本来就混乱。

结果,公元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第二次西征。一路拿下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成为了东欧的主宰。基辅罗斯也被顺手灭了。于是俄罗斯人一路逃到了莫斯科附近,并成立了莫斯科大公国,但仍然是替蒙古干点收税之类的活,说白了就是打工。

而波兰也被蒙古打成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在这时两国仍然还是相安无事。可情况到了1502年发生了改变,起因是蒙古内乱,成吉思汗的两个孙子打了起来,克里木汗国攻克了钦察汗国。这个所谓的莫斯科大公国一看有机可趁,也起兵去打克里木汗,结果还给打赢了。于是随着蒙古的没落和逐渐退出欧洲,莫斯科大公国也开始崛起并强势扩张。

与此同时,他周围国家的冲突也日益增多,一时之间相当混乱。就在这个时期,波兰出来一个国王,斯特凡四世·巴托里,这个人就非常厉害。他于1576年率领大军攻入俄国,一直打到1581年,竟然在俄国腹地打出一条“波兰走廊”,同时也拿下了基辅罗斯,也就是乌克兰。骄傲的俄国人连蒙古人都打败了,哪受得了这个气。于是这条“波兰走廊”就成了双方恩怨的起点。

1605年,波兰联合立陶宛继续攻打俄国,此时的俄国也联合瑞典进行抵抗。但还是以失败告终。1610年波兰联军攻陷了莫斯科,到1612年11月4日才撤出。这两年的占领给俄罗斯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至今也被俄罗斯人当做耻辱。仇恨的种子就那时发芽了。

1648年,被波兰奴役的乌克兰出现了一支起义军,名为哥萨克。首领赫梅尔尼兹基率领8000士兵开始反抗波兰。但在1651年失败。战败后赫梅尔尼兹基寻求俄国帮助,并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对于这个请求俄国正中下怀。于是对波兰宣战,这次以俄国胜利结束,但乌克兰却因为这次战争被纳入了俄国的附属国。对于波兰而言,这等于俄国从自己手里抢走了乌克兰,肯定是咽不下这口气。两边的仇更深了。

  1. 第一次瓜分波兰

由于俄国的逐渐强大和扩张,波兰和立陶宛联邦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欧洲强国一下沦落为俄国的附属国,甚至波立联邦的君主都是由俄国选派。俄国沙皇实际已经操纵了波兰内政。而这时,欧洲各国实力也发生很大变动,俄国在对土耳其的第五次战争中打败了奥斯曼,因此变得空前强盛。这严重威胁到了当时也比较强盛的奥地利,奥地利此时正在考虑是否对俄宣战,普鲁士提议三国共同瓜分波兰,受到俄国和奥地利的响应。

1772年8月,俄国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圣彼得堡商议瓜分波兰,三方各取所需。奥地利旨在获得波兰的领土资源和人口,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俄国是为了推翻土耳其和奥地利联盟、普鲁士也是为了联俄制澳。面对三个强大对手,傀儡政权的波兰不得不在1773年9月18日被迫签订条约,让波兰失去了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于400万的人口。而俄、普、奥三国获得波兰30%的国土。

三,第二次瓜分波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波兰一些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爱国革命运动,他们希望通过革命使国家重回强盛并收复失地。此时,波立联邦在外交上与曾经瓜分他的敌人普鲁士结成了联盟。他错误的认为普鲁士会给予他保护。于是借着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他们成立了新政府。

这个消息传到了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耳朵里。沙皇大为恼火。1792年,俄国十万大军进攻波兰,很快占领华沙。同时,两面三刀的普鲁士竟然也以防止法国大革命蔓延为借口进军波兰,真是背信弃义、十分可耻。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又在彼得堡签订了瓜分条约。

根据条约,俄国将波兰的白俄罗斯地区、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和立陶宛部分地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和300 万人口划归自己。普鲁士得到总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110万人口。在第二次瓜分后,波立联邦又失去了30多万平方公里,仅剩22万的土地,人口只有三四百万。

两次瓜分使波兰几乎灭国,终于在1794年3月举行了起义。但是俄军联合普鲁士和奥地利用时七个月就把起义军镇压了。俄国眼看波立联邦不老实,心想干脆你就别存在了。1795年,还是俄普奥三国一商量,进行了第三次瓜分,直接将波兰最后这点地方分了个干干净净。至此,一个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王国彻底灭国了。这就是国仇家恨。可以想象,经过三次瓜分的波兰人对俄国的仇恨到了什么地步。

严格说,到这时候波兰已经被三次瓜分,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相隔仅一年。学者们通常把这两次算在一起。叫做第二次瓜分。

四,波兰第一次复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政府成立,或许是为了弥补俄波之间的世仇,也为了得到波兰民族的支持。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颁布法令,废除了沙皇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签订的有关瓜分波兰的所有条约。这一年的11月18日,灭国123年的波兰重新复国。波兰人欣喜若狂。

可是,就在两年后,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却发动了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这次波兰人很勇猛,他们很快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但是苏俄红军也不是吃素的。立即组织了反击,并且一路打到了波兰首都华沙。但是在华沙战役中苏俄红军却被波兰击败。

此时双方都无力再战,最后在英国的斡旋之下,双方停火并签订协议。新的协议缔约了双方都要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地位。并且重新划定了波兰东面的边界。由于这次战争,导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这等于让俄罗斯失去了大片领土。也为第三次瓜分波兰埋下了炸弹。

五,第三次瓜分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从西面入侵闪击波兰,当波兰人还在拼死抵抗德国人时,苏联40个师从东面也开过来了。此时的波兰人直接懵了,二十年前与苏俄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还墨迹未干,你们干嘛来了,甚至都没抵抗,有些士兵还以为苏联人是来帮他们抵抗德国的。但几天后他们发现,德国和苏联在那累夫河和维斯瓦河画地为界。苏德再一次瓜分了波兰。

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苏联给出入侵波兰的理由是这样的:第一,由于德国的占领,波兰这个国家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当初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成了废纸。由于德国对波兰的占领,也给苏联构成了安全上可能存在的威胁。第二,波兰境内居住着很多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

我们不会对他们的命运置之不理。现在这种局面,我们出兵就是来保护身处境外的同胞。这个理由很熟悉啊,与去年发生的一场战争何其相似。苏联说的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这都是斯大林和小胡子早就谋划好的。一战后苏联与英国法国关系变冷,却与德国关系迅速升温。

就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前的一个月,德外长访问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在这个条约之外,两国还秘密商量了瓜分波兰的具体事宜,甚至划定了瓜分后双方的边界线。按照约定,德国和苏联相隔16日先后出兵,双方在波兰境内的布列斯特会师,随后德军撤出布列斯特。双方按照约定好的界限进行瓜分。9月29日,苏德以波兰为界,再次签订《苏德友好边界条约》。

其实苏联的出兵企图很简单: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那就是收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恢复沙皇时代的领地。事实上苏联从来都没有忘记要恢复沙俄的旧日领土,并且也是这么做的,在瓜分波兰后,又很快吞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然后对罗马尼亚、芬兰也提出了领土要求。

但是这次瓜分出现了一个新问题,4万多名波兰战俘让苏联大伤脑筋。这批人养着吧,又费钱又耗费人力。如果放了呢,说不定哪天又搞复国那一套,是极大的隐患。于是几经考虑,他们将这些波兰官员、将领和他们认为的精英人士共计21857人,送到苏联境内斯摩梭斯克的卡廷森林里执行枪决,随后就地掩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卡廷惨案。这件事在当时极为保密,甚至几十年内无人知晓。

六,波兰第二次复国

二战后,苏联可能是觉得对波兰亏欠的太多,也或许是为了拉拢波兰,更可能是为了树立反法西斯的正面形象。苏联又一次主动帮助波兰复国。此时波兰人心中五味陈杂,但国家毕竟失而复得。自然对苏联感恩戴德,从此也在国际事务上很支持苏联,多年以后为了对抗北约而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就是在波兰签订的!

在这之后苏联经历解体,叶利钦不愿意让俄罗斯为前苏联犯下的错买单,亲手把卡廷惨案的秘密档案交到了波兰人手中。于是这桩陈年惨案才浮出水面。没想到波兰人看到这些后如梦初醒,联想到俄国历史上对自己的一次次瓜分,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而这时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俄罗斯就被他当成了唯一的仇人。两国之间的仇恨再一次死灰复燃。

历史充满了巧合,2010年4月10日,是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日,为了恢复两国关系,也为了表达俄国对于波兰人民的忏悔。俄罗斯在卡廷惨案的发生地斯摩棱斯克举行纪念活动,还邀请了波兰总统参加。令人意外的是,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的专机在斯摩棱斯克机场附近的上空突然坠毁。总统和机上96名人员全部遇难。这件事对于正在逐渐升温的两国又是新的打击。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我们看到波兰对于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很大。最近还支援了坦克。显然对于过去的千年恩怨,还是难以放下。从历史得失看,是有理由恨俄罗斯的,从道义上说,俄罗斯很多事也确实做的很过分。反观波兰被瓜分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都是利益之争和国力的比拼。波兰几次被瓜分除了外族对他的侵略,也是他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或轻信他人、引狼入室,或自以为是对抗大国。最终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