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武昌首义三烈士头颅 ,是“雷神”王船山的粉丝

11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6 07:57:32    


辛亥首义烈士祠


彭楚藩(1884—1911)

清末,湖北鄂城(今湖北省鄂城市)人。原名谭藩,后更名楚藩,字青云,为辛亥革命烈士。幼年时,熟读经史,尤好王船山、黄宗羲著述。因向往日本“明治维新”,遂立志变革。1906年(德宗光绪三十二年)投入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炮营当兵,结识刘静庵。次年加入“日知会”,被推为评议员。未几,日知会被破坏,易名“楚藩”,入宪兵学校。毕业后充宪兵,递升正目,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初,先后参加“文学社”与“共进会”,任宪兵营革命代表,双方重要会议均参加。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成立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准备武装起义,被推为军事筹备员之一。负责侦察武汉各军布置及防务情况,贡献颇多。10月9日,得悉汉口机关遭破坏,与蒋翊武等在武昌总部决定当夜起义。起义前夕,在临时总指挥部被逮捕,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0月10日晨,被处死。临刑时高呼“民国万岁”,英勇就义。为辛亥革命首义三烈士之一。


彭楚藩烈士


刘复基(1885—1911)

1885年1月20日出生于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他喜读王船山、黄梨洲、顾炎武诸人著作,渐渐萌发民族主义思想。1904年加入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1906年回国,运销《民报》,1909年赴上海创《竞业旬报》,后至武汉主办《商务报》,宣传革命思想。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由蒋翊武任文学社社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4月27日发生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清吏加强防范,不少革命党人也因失败而产生悲观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刘复基请长假离开部队,不顾个人安危,匿居武昌阅马厂文昌阁,每日轮流往来于各标营,了解情况,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使新军战士革命精神更加振奋,革命意志更加坚强。5月10日,文学社在黄土坡同兴酒楼再次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在小朝街85号张廷辅寓所楼上设立总机关,刘复基被推驻社办公。 1911年夏,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任临时总司令部参议。1911年10月10日凌晨,刘复基连呼“同志速起,还我河山”等口号,和彭楚藩、杨宏胜英勇就义于武昌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外。时年27岁。刘复基是筹划武昌起义的主要决策者和领导者,被尊为辛亥革命的元勋。

刘复基烈士


杨洪胜(188l—1911)

晚清湖北襄阳(今襄樊市)人(一说谷城,位老河口市南)。字益三。辛亥革命烈士。早年在家务农,后入湖北新军,结识了刘公、孙武等革命志士。其早年已有反清思想,闻王船山夷夏大义之后,更为坚毅。旋退伍,在武昌设小杂货店,为联络据点。1911年(宣统三年)初加入“文学社”。9月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成立,准备武装起义,任交通负责送军火。10月9日,被捕,英勇不屈。此日夜间,清总督瑞澂、汉黄道齐耀珊、军事参谋官铁忠等人联审,威逼利诱,酷刑折磨,无所不用其极。杨洪胜虽浑身是血,体无完肤,可他威风凛凛,大义凛然,一副铮铮铁骨,不吐同党一人。瑞澂愤怒地掷笔于地:“杀,杀!”杨洪胜与同时被捕的彭楚藩、刘复基随即被判斩刑。此时已是10日凌晨,杨洪胜等人被押往刑场,他们一路高喊:“好哇,只管杀吧!你们活不了几天了!”“同胞们,都起来革命呀!为了救国,我们死也值得!”三人在湖广总督东辕门口慷慨就义,头颅被当街示众。时年杨洪胜36岁。


杨洪胜烈士



纪念王船山圣诞400周年新造“王船山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