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蔡襄生平简介

34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18 07:41:46    


蔡襄《暑热帖》(致公谨尺牍)1052 纸本 23cm X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省田莆田市仙游县)人,宋代杰出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学士,人称“蔡端明”,谥“忠惠”。

蔡襄一生仕途顺利,对书法尤其是楷书下功力很深。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人并称“宋四家”。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则以行楷见长。

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八月,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赠谥忠惠。

蔡襄《澄心堂纸帖》尺牍 纸本 1063年作 行楷书 24.7 x 2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他的书法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字体浑厚端庄、雄伟遒丽,后创“飞草”笔法。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其书风意境取法晋、唐,恪守法度,讲求古意,以神气为尚,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书体“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实开启宋代书派之主流。

北宋·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明·项穆《书法雅言》说:“抑自周秦以后,逸少以前,専尚篆隶,罕见真行,简朴端厚不皆文质两彬,缺勒残碑无复完神可仿,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蔡襄得其宻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衂之法,孟俯得其温雅之态。”由此可见,蔡襄深得书法精髓。

蔡襄《大研帖》(致彦猷尺牍) 1064 纸本 25.6cm X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的作品主要有《橙心堂纸帖》、《虚堂帖》、《脚气帖》、《中间帖》、《扈从帖》、《入春帖》、《陶生帖》、《南郊庆成诗》、《还颖诗》、《蔡襄尺牍》、《郊燔帖》、《蒙惠帖》等;另著有《茶录》、《荔枝谱》等书。

他的楷书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近似颜真卿笔法,只是结体略扁。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这是很恰当的评述。

行草则运笔飞动自如、流畅自然,笔画浑雄敦厚、顾盼生姿。明·陶宗仪《古刻丛钞·书史会要》:“宋蔡襄复作飞草,亦曰散草,极其精妙,曰神书。”可见他对草书的领悟与运行达到了极高境界。

他的《郊燔帖》取法于晋·王珣的《伯远帖》,并参以章草笔法,使之巧妙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草书《陶生帖》,行笔潇洒自在,形态遒劲飘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皆能随心所至,全篇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东坡题跋》称:“‘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也。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君谟工字学,大字矩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由此可知,蔡襄的书法确有其独到之处。

蔡襄《虚堂诗帖》 1048年 纸本 22.6cm X16cm 藏处不详

宋代书论《宣和书谱》中载:“文臣蔡襄字君谟,兴化军人也。……工字学,力将求配古人。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结密,小者不失宽绰。至于科斗、篆籀、正隶、飞白、行草、章草、颠草,靡不臻妙,而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笔甚劲而姿媚有馀,仁祖深爱其书……人谓古今能自重其书者,惟王献之与襄耳。襄游戏茗事问,有前后《茶录》,复有《荔枝谱》,世人摹之石。自珍其书,以为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而复推为本朝第一也。论者以谓真行简札今为第一,正书为第二,大字为第三,草书为第四,其确论欤!”

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可见,他与王献之一样,不轻易挥毫泼墨,为人写书,而世人才这般珍惜他的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