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伪装者的原型人物介绍 ,五重间谍袁殊:为了情报甘当叛徒,含冤14年

41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1 23:21:38    

1911年3月29日,袁殊出生于湖北省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中。父亲袁晓岚是老同盟会会员,却因为热衷于反清,将仅有的那点资财散尽,人也几乎从不回老家。

8岁那年,袁殊的祖父母离世后,母亲带着他来到上海投奔父亲。但袁晓岚早就和一名女学生同居,毫不留情地将母女俩抛弃了。

为了生存,袁殊从小就开始打工,卖油条、擦皮鞋,多亏了好心的父亲朋友的帮助,他来到立达学院读书,总算摆脱了文盲的命运。

14岁的袁殊思想就已经非常积极,参加了学生进步团体,成为学生中一呼百应的人物。毕业后,他又参加了北伐战争,成为军队中最年轻的军官。

后来袁殊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和东洋史,期间接触了马克思著作,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31年回国后,袁殊创办了《文艺新闻》周刊,左翼作家联盟派楼适夷、夏衍帮助袁殊工作,鲁迅也为该刊物撰写文章。

2月份,李伟森、柔石等五作家被秘密杀害,任何报纸不敢报道。

袁殊与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冯雪峰密切配合,上演了一出双簧戏。

先是冯雪峰以读者的名义给《文艺新闻》来信,打听5位作家的消息,接着又用不同的笔名撰写了两篇文章,告诉读者作家们已被枪毙,随即袁殊发出作家们的照片,并发表了各界人士对这五位作家被害的态度和反应。

被袁殊将自己的盖子掀翻后,蒋介石很愤怒,勒令《文艺新闻》停刊。

但袁殊依然笔耕不辍,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了写作和翻译中。照这个路线发展下去,袁殊也许能够成为和鲁迅、郭沫若等人齐名的作家。偏偏,他遇到了一个人,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1931年10月,在静安寺一家白俄咖啡馆内,袁殊与时任特科二科的科长潘汉年和助手王子春(本名欧阳新)见面,一番交谈后,他主动加入了地下党。

时值顾顺章叛变,上海地下组织遭遇严重破坏,从事秘密工作的人,随时面临丢脑袋的风险,袁殊这时候选择逆流而上,可见其追求正义的决心。

潘汉年给袁殊的任务是,从进步的文化圈子中销声匿迹,渐渐褪去“红色”,伪装成“灰色”小市民,伺机打入敌人内部。

王子春作为袁殊的上级和单线联系人,也对他做出了忠告:“在敌人内部做分化瓦解工作是危 险的,你很可能被捕入狱,也可能亲眼看着组织成员被敌人严刑拷打, 你甚至可能永远背负罪名死去,但党是知道你的。”

在王子春的帮助下,文人出身的袁殊经过两个多月的正式训练后,开始寻找进入敌人内部的突破口。

袁殊其实有着现成的社会关系可以利用,那就是老爹袁晓岚。

袁晓岚前期追随孙中山,后期追随蒋介石,官做得不小,但抛妻弃子的行为显示出人品之恶劣。

袁殊一点都不想和父亲扯上关系,不过要想与军统产生瓜葛,非得利用这层社会关系不可。

经过父亲同事胡抱一(职位不高但资格很老)的推荐,袁殊认识了“刺杀大王”王亚樵。本以为凭借王亚樵和戴笠结拜兄弟的关系,搭上戴笠这条线,结果王亚樵却和戴笠分道扬镳,苦心经营的关系打了水漂。

经过耐心细致地梳理关系,袁殊又想到了表兄贾伯涛。

贾伯涛是黄埔一期毕业生,先后在湖北、上海警备司令部任职,在蒋介石面前相当得宠。他当年入黄埔军校全靠袁晓岚的推荐,所以将这份恩情报答在了表弟袁殊身上,将袁殊介绍给了吴醒亚。

上海社会局局长吴醒亚是湖北人,热衷于成立以老乡为主的湖北帮,除了袁殊的湖北籍令他看重外,当年袁晓岚曾指点他去广州投奔陈立夫,结果一飞冲天。这些社会关系犹如保护伞,为袁殊在险象环生的谍海风浪中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

袁殊的第一个间谍身份,便是在吴醒亚的中统小派别中任情报股股长。

王子春让袁殊趁机向吴醒亚讨个新闻记者职业,以便开展工作, 于是袁殊被介绍到“新声通讯社” 当了一名记者。

吴醒亚

凭借着记者的身份, 袁殊经常能够出席南京的记者招待会,了解一些内幕消息,同时也有机会出席日本驻沪领事馆的记者招待会,由此结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外交官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比袁殊年长几岁,出身于日本名古屋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便来到上海读书,是位有名的中国通。

当时日本领事馆的外交官均承担着搜集情报的工作,袁殊在与岩井英一打交道的过程中,故意释放自己亲日的理念,果不其然,岩井英一上钩了。

岩井英一要求袁殊向日本提供情报,并每月付给他200元的“交际费”,袁殊一口应承下来,这样,他的第二个间谍身份出现了——日本外务省的情报人员。

中日当时正在针对货币兑换率与关税问题进行谈判,有了岩井英一这个内部渠道,袁殊将准确信息反馈到中统,很快就成为中统的红人,没人敢相信他此时是三重身份。

左岩井英一右袁殊

不过,1933年时,袁殊经历了一次牢狱之灾。

他在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时,被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考虑到袁殊与吴醒亚的特殊关系,同时又怕得罪岩井英一,袁殊被军统以“思想文化罪”判处了不到3年的监禁。实际上在多人的帮助下,他只呆了8个月就出狱了。

出狱后,党组织认为袁殊应该暂时离开情报战线工作,袁殊遂离开中国,再度赴日本早稻田获得历史系硕士学位。

1937年4月,袁殊从日本回国。他先前就因为和王亚樵的关系,与洪帮和杜月笙的青帮交情匪浅。这次为了增强自身的保护色,索性拜在青帮“大”字辈人物曹幼珊的门下,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

这是袁殊的第三个间谍身份——帮会成员。

袁殊回国几个月后,“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国民党开始向大后方撤退。 戴笠正在布置潜伏任务, 急需懂日语的情报人员。 杜月笙提醒戴笠,曾被军统逮捕过的袁殊是留日学生,有很多日本方面的关系,现在生活正无着落,不妨给他布置些任务。

一天清晨,戴笠突然开车拜访袁殊妻子马景星,要袁殊第二天早上9点到自己的办公室面谈。

袁殊感到十分意外,立即向潘汉年汇报。 潘汉年分析戴笠是请袁殊为他做事,认为机会难得,要袁殊趁机打入军统。

接受了潘汉年的指示后,袁殊如约来见戴笠。 戴笠毫无客套劈头就问:“你现在靠什么生活? “

“靠老婆生活。”袁殊的妻子马景星是富商之女,家境颇为殷实。

戴笠马上说:“那你就给我做事。”

“不知戴先生要我做什么事?”

“留日学生不做抗日工作做什么? ”

戴笠交给袁殊两项任务,一项是坚持留在上海,一项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报。

戴笠

这样一来,袁殊又有了第四个间谍身份——军统特务。

实际上,他只忠于党,这才是他真实的身份。

袁殊在军统的地位很高,被任命为军统局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尽管要接受军衔比自己低的上海区区长的领导, 但他得以充分利用打入军统的机会开展情报工作, 从事秘密地下抗日斗争。

袁殊定期在善钟路拉斐德路口一家高级咖啡馆与潘汉年见面, 除汇报军统内部情况外,还将深入“日本特别调查班”进行反侦的情况及时报告给潘汉年。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化装成日本学生,冒着枪林弹雨前往日军阵地侦察,一边用熟练的日语应对指挥官,一边将日军兵力部署和军车调动情况记在心中,为上海抗战立了大功。

日军攻入南京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袁殊见状,亲自策划了一项大快人心的行动。

虹口本田纱厂后院有一个日本海军军火仓库,有一个当伙夫的外乡人可以自由出入。袁殊派王铁民化装成黄包车夫,以帮助买菜为名与此人搭讪,一来二去就混熟了。

没多久,王铁民将炮药悄悄放进伙夫的菜筐里,待到深夜一声巨响,军火仓库被引爆,冲天大火震惊了日本军方。

因为袁殊的贡献,戴笠专程在1939年5月召见他,单独给予了奖励。但是因为袁殊的过往,戴笠对他并非十分放心。

戴笠从腰间掏出一把先进的加拿大造的手枪朝桌上一拍:“你们每个人可以带回两把这种新式手枪用它杀敌。“

随后他话锋一转,望着袁殊说:“谁要是对团体不忠,也可以用这个来对付他!”

接着,戴笠又交给袁殊一项任务,刺杀汪伪特工头子李士群。

李士群原本与袁殊相识,两人曾同在中统做事,后来李士群投靠了日本人,还杀了很多军统的特务,戴笠对他恨之入骨。

袁殊自然乐意用军统的力量去做对抗战有利的事情。

他谋划了一项大行动,打算像上次炸军火库那样,直接将汪伪76号特工总部炸上天。为此,袁殊亲自画了地形图,准备从76号后面的菜地挖地道。

正当计划准备实施之际,军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叛变,将袁殊出卖。

袁殊对李士群的威逼利诱通通不理睬,李士群大怒之下准备将他杀掉:“日本人一般是不收回死刑成命的。”

袁殊淡淡一笑:“你为日本人办事,我就没有日本的关系吗? ”

李士群怔住,他知道袁殊有许多日本朋友,担心惹到什么大人物,只好按照袁殊的要求,通知他的妻子马景星为袁殊送换洗衣服。

李士群

马景星立刻去找潘汉年,告诉他袁殊出事的消息,潘汉年镇静地写下一个电话号码:“打个电话通知岩井救人。”

果不其然,一直认为袁殊是“自己人”的岩井英一,立刻以袁殊是外务省的人为由,疏通渠道将他保了出来。

潘汉年指示袁殊将计就计,以“军统”的身份与岩井合作,加入亲日派系“新亚建国运动”组 织,控制汪精卫的势力,暗中为我方开展情报工作所用。

以前袁殊假意与岩井合作,早就引起了同伴们的误解,如今公开当叛徒,也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最终,袁殊决定为了民族解放大业,将个人荣辱抛到一边。

后来岩井英一成立了专门的情报机构“岩井公馆”,袁殊看似大力协助其工作,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工作人员都经由潘汉年幕后选派,大量日本外务省拨给的经费,实则成为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潘汉年周全地考虑到,对军统方面必须有一个合乎情理的说辞,不能割断联系。

他让袁殊给戴笠写了一封亲笔信, 说明由于王天木的出卖自己被判死刑,不得已才与日本人“合作”,但一颗心是始终向着军统的。

原本戴笠启用袁殊,就是看中了他与日本的特殊关系,希望能够探听到更多的高级情报,如今见袁殊主动示好,也专程写了信,勉励他继续为军统效力。

长期周旋在各种势力间,袁殊也曾遭遇过怀疑。老谋深算的岩井英一曾当面直接质问袁殊是否认识潘汉年,被袁殊机智地应付了过去。

国民党高层也曾下过密令,调查袁殊的真实身份。孔祥熙在上海的情报据点在一份向重庆当局发的密电中指出,尽管袁殊几度为军统服务,其真实面目是红色的,还揭露了他的秘密任务。

好在这份关键的情报并未受到重视,袁殊继续游走在各方势力之间,为完成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坚持到抗日胜利。

这期间,他亲自救出鲁迅夫人许广平,掩护潘汉年等人进入延安。由于情报及时,粟裕率领部队及时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1945年9月,袁殊得到发自延安的通知,做好转移到解放区的准备,与此同时,戴笠派来心腹王新衡,委任袁殊为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授予中将军衔。

没多久,戴笠亲赴上海打算与袁殊面谈,结果袁殊踪迹全无,王新衡甚至在上海申报上登了“寻人启事”,也没见袁殊露面。

直到1946年,军统才确切得知袁殊已于1945年便到了延安,于是对他下达通缉令,还派了一个连的兵力到苏州抄他的家。幸好妻子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从后门逃跑,袁殊的家人才幸免于难。

从1931年到1945年,袁殊被人冤枉成叛徒14年,他单枪匹马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如今终于回归到温暖的大家庭,这种从地狱到天堂的日子幸福极了,只能靠昼夜工作来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

1987年11月26日,这位76岁的老人遗体上被覆盖了党旗,静静地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去世后,他的事迹仍然广为流传,正如当年顶头上级王子春所言,党不会忘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