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古人是以跪坐的方式生活。古时并无“跪坐”一词,这不过是为了方便与现代人“坐”的方式区分开而已。古人的“坐”是指以双膝跪地,将臀部贴于脚跟处,并保持上身正直的姿势,因此也被称为“正坐”。
对于崇尚礼仪的古代人来讲,端正良好的姿态关乎着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正确的跪姿不仅在视觉上使人感觉端庄优雅,体现出一种独有的修养与文化底蕴,更能体现出古人克己复礼的行为准则,而正是这种刚直、恭敬、典雅的姿态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和文化。
一、跪坐习俗的起源
先秦时期,人们便以面对面跪坐之姿相视交谈,跪坐之时需将臀部置于脚踝,上身保持端正竖直,双手自然安放于双膝之上,始终保持神态安然,目不斜视。而到了祭祀等重要场合之时则要将臀部稍稍离开脚踝,上身挺直,以示庄重。
古人跪坐的习俗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现有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自那时便出现了用于跪坐的草席与草甸。象形字中的“女”字更是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名女子双腿弯曲,双手交叉,优雅地跪坐在那里。古人这样的设计正是说明,跪姿在古时也是女子的常用坐姿。古代长幼有序,君臣有礼。虽然无论尊卑长幼皆为席地而坐,但却在一些细微的变化上体现出这种“长幼有序、君臣有别”。
西汉贾谊所著《新书》之中《容经》一篇内提到,“经坐”是指人的身体坐姿挺直,小腿合拢对齐,脚掌并未着地,且双目平视。
“恭坐”是指平坐之时将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人的膝盖处,这种坐姿多用于面对上级以示恭谨之态;而面对长辈时,则应采用垂头且目光收敛的“肃坐”姿态; 而将头完全低垂,手肘部也时刻保持下垂之姿的称为“卑坐”,这是仆人面见主人时需保持的谦卑之姿。
二、跪坐的意义
跪坐的姿态保持时间久了自然会感觉疲累,但古人选择跪坐之姿作为日常礼仪有其深远的含义。跪坐的最初目的,其一是古人并无内衣而以跪坐之姿作为遮掩之用,其二则是跪坐之姿不便于发起攻击,以示和平恭顺之意。
先秦时期君王与百官平等跪坐,并无高下之分,只有主次之别, 也间接催生了百家争鸣的盛世文化之景。跪坐习俗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端庄、谦恭的礼仪风范。人们以跪坐之姿端坐时和气护身,内外调合,达到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协调统一。
在君臣会见之时,臣子以谦卑之姿礼拜君王,君王则报以严肃恭谨的端正跪坐之礼,这是对“君臣之礼”最为恰当的表达,同时也表现出古人的处世严谨之风。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若不正襟跪坐也是对诸位臣下的不敬与失礼。那么跪坐之姿的背后究竟蕴含着何种意义呢?
- 1、严肃恭谨的礼仪
跪坐的姿势代表着一种严肃恭谨的礼仪。这种礼仪不仅仅用于臣子面对君王,小辈遇见长辈,仆从遇见主上,即便是在身份地位平等之人也会用跪坐的姿态以示相互尊重。古人为表示正式庄重,会在庄重严肃的场合采用跪坐的姿势以示重视。在正式场合内采用其他坐姿都会视为对他人的不敬或藐视,因此会备受批评与指责 。而两脚张开,两膝微曲的“箕踞“ 姿态更是对对方的轻视与慢待。
- 2、端庄中和的内在修养
对于严守礼教制度的饱学之士或士大夫们而言,跪坐是唯一正式的坐姿,是端庄谦恭的礼仪风范。在“平面”席居时代,君子端端正正地安坐于席上,便自然生出一种“不亢不卑”的凛然不可侵犯之气。而歪歪扭扭的坐姿则显示出此人浅薄无知,无甚尊严可言。《论语·宪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原壤夷俟。子日:‘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的举动在今人看来无可厚非,而且是等待与多年的老友见面,本不应如此拘泥于礼节。但对于崇尚礼仪的古人来讲,正式场合(古人将“等待”也视为正式场合)不正襟危坐耐心等待,这是一种“毫无礼教”的失礼举动,言行无状“是为贼”。这在当时是一种很严重的举止过失行为,很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更有甚者会为此而丢掉性命。
- 3、遮蔽身体的文明礼仪
古代时人们尚未发明出内衣,因此只着外衣,行动坐卧颇有不便,特别是低身坐下时很容易使身体暴露,因此跪坐的姿态还可以使人免于这样的尴尬处境。在君臣、公卿、大夫、士人相见之时多正襟危坐,将长衣下摆处妥帖收于膝下,大方又得体。
普通百姓之间则要求没有如此严苛,在私下场合或是在家也会偶尔放松一下,以箕坐或踞坐的方式活动腿部,得以暂时放松。不过由此还差点引发一桩冤案。孟子曾因偶见“孟子妻独居,踞。”便向自己的母亲称“妇无礼,请去之。”还好最后被善良明智的孟母成功劝慰,孟子也便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三、跪坐习俗至唐宋时期被逐渐摒弃
最初打破这种礼仪习俗的是东汉时期的汉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汉灵帝喜欢胡人的文化与习俗,引得京城之内自上而下纷纷效仿。此处所提到的“胡床”便是一种西域胡人的简易折叠椅,它没有靠背与扶手,因此类似于现代人熟知的“马扎”,只不过胡床相对较大,不仅可以垂足而坐,还可以躺下休憩。
由此开始,随着胡床、胡凳等异域家具不断地传入中原地区,人们渐渐习惯了这种更为舒适的“垂足”坐姿。据查最早的椅子出现在唐代,当时是从西亚流传过来的舶来品。但在当时,椅子尚属于奢侈品,并非普通寻常人家可以获得,因此并未得以大肆流传兴盛。
隋唐时期的室内仍是以席为主,人们也仍习惯于席地而居,只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不再如前几个朝代时期一般排斥胡坐,传统礼法仍在,只是“胡汉”的融合性更强了,人们也开始乐于接受胡人的器具用品、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但直至唐朝末期,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仍是以跪坐为主的席地而居。
尽管胡床、胡凳、甚至椅子等高足家具很早便传入中原地区,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并不发达,人们尚不能满足温饱需求,因此这类“奢侈品”只能出现在一些王公贵族的家中。而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因此也很难实现物品的流通,于是便为这类商品的普及形成了阻碍。当时的普通平民百姓既没有机会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购买这些昂贵的奢侈品。
到唐朝中期,胡坐的方式虽然可以被人们接受,却并未广泛流传,在正式场合仍以跪坐为主。直至唐末,随着大唐的国运衰败,社会风气也日渐低下,文人的社会地位如江河日下,取而代之的是在社会各阶层混迹的武夫,于是跪坐的方式作为旧式礼教制度代表也开始遭到冷落,不再是社会主流方式。
由唐朝开始直至宋朝,随着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平民阶层开始崛起,而贵族阶层开始逐渐衰落。于是一些平民阶级在通过科举制度而为官之后,便开始追求舒适安逸的享受生活,于是也开始接受这种更为舒服的“高坐”方式。而更愿意恪守礼教规矩,依然选择跪坐方式的贵族阶层的逐渐没落,使得跪坐方式不再成为社会主流,人们开始广泛的接受椅子等“高坐”方式。
跪坐方式彻底遭到摒弃的时间节点是在宋朝,随着宋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当时的经济逐渐形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种凳子、椅子等以往只能出在在高官贵族之家的上等家族得到广泛的推广普及。凳子、椅子之类的高足家具被大规模地普及应用进入了千家万户。无论是皇族贵胄或是平民百姓,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从除履席居的“平面”状态逐渐转化为高桌高椅的“立体”状态。至此,人们彻底摒弃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与跪坐习俗。
四、总结
在悠久漫长的岁月里,古人一丝不苟地以一种刚直、恭敬、典雅的跪坐之姿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而到了现代,我们却只能从历史典籍或出土文物中缅怀这种礼仪文明的力量。席地安然跪坐之时,你能由内心生出一种与天地相接浑然一体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古人所追求的与天地合一的修养身心的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讲,跪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身心锻炼方式,既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礼仪气度,又可因保持端坐而养心安神,祛除工作与生活中带来的诸多烦躁与戾气。
被历史所摒弃的跪坐不仅仅是一种古代人的生活符号,更是一种饱含先人智慧的璀璨文明,是古人亲于地、仰乎天精神体现。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抛开诸多烦杂,席地跪坐静思之时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自我,诚挚地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并真正地理解自我、实现自我。